论辩中的十个谬误陷阱及对策 陷阱本是指为了捕捉野兽或敌人而挖的坑,上面覆盖伪装的东西,踩在上面就掉到坑里。谬误陷阱是指论辩者把谬误乔装打扮,令对方一时无法识破,从而使其谬误得逞的一种论辩手段。谬误陷阱在论辩中经常出现,但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只要识破了,就不难找到有效的对策。现将现实生活中最易碰到的谬误陷阱,举出十种并提出对策,供读者参考。 第一、偷换概念的内涵 一个江湖医生给一个病人开了服中药,内有“巴豆一斤”。病人服药后腹泻不止而死。法庭辩论时,法官问医生“为什么用这么多的巴豆”,医生辩解说:“我有什么错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的清清楚楚——巴豆不可轻用。病人腹中饱胀,用少了怎么行呢?” 对策:指出其偷换了概念的内涵。法官说:“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不可轻用’之‘轻’,是轻易的意思,就是说,巴豆不要轻易使用,而并非如你所说数量中的轻重的‘轻’。这样,医生就无言以对了。 第二、答案不具客观性 一无赖在十字路口拦住一少女:“你说,我是要往东走,还是要往西走?答对了我就放你过去。”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随无赖的意志而定的,你说他“要往东走”,他则说“要往西走”,你错了;你说他“要往西走”,他则说“要往东走”,你又错了。不管你怎么猜,你都是错的。 对策: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之身。少女说:“按照女士优先的原则,你先猜猜,我的这条手帕是要抛向东边还是要抛向西边?答错了就放我过去。”无赖不能答,只好放少女走了。 第三、搅乱概念的种属 新世纪到来之际,村支书在村民大会上号召村民继往开来,勤劳致富。同时批评了村中一个一向懒惰委颓的青年张三,张三不服,当即顶撞道:“你这是污蔑走进新时代的中国人!”村支书不解:“我怎么污蔑了?”张三振振有词地说“刚才开会前,我们唱的那首歌,歌词中说,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的,你怎么能说我懒惰委颓呢?这不是污蔑中国人是什么? 对策:指出“中国人”这个概念是个集合的概念,集合概念以事物的集合体为反映对象,而不反映这个集合体的个别分子,而“张三”这一概念则属于非集合概念,亦即单独概念,单独概念不以事物的集合体为反映对象,反映的只是个别分子,二者是不同种属的概念。不要把它们混谣了。村支书可以这样对张三说:“歌词中的‘勤劳勇敢的中国人’这一论断中,‘中国人’是指具有勤劳勇敢的属性的中国人是总体,而不是一个一个的中国人。你把中国人的总体属性移到某一个中国人身上,不但在理论上不能成立,在事实上也是荒谬的,你没看见现在还有杀人犯吗?” 第四、歪曲公认的准则 业余作家李某,因迷上赌博,再也没有作品问世。旗子劝他不要赌博,静下心来写作,他反问到:“我是不是作家?”妻答:“没说你不是呀!”他又问作家:“要不要体验生活”?妻答:“当然要啦!”他嘿嘿一笑,说:“我正在构思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就是一个赌徒。你想,我不去赌场,不亲自去赌,我能写的出这小说吗?” 对策:体验生活对作家来说是必要的,但体验生活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要在不违反社会公德、伦理公德、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去体验,而不能违反前提。妻子在说明这个前提后,可以对他反问:“啊,你要写赌徒,就得亲自去赌博?那么,你写小偷,就得先去摸人家的钱包;要写妓女,就得先去嫖娼;要写杀人犯就得先去杀人啦!”这样丈夫就无言可辩了。 第五、扯进另外话题 1976年,上海市共青团针对青少年抽烟现象召开座谈会,团市委向全市青少年指出,抽烟有害健康,号召青少年不要吸烟。参加座谈会的“四人帮”分子张春桥不满的说:“不能讲青少年抽烟就不行吗,我也抽烟吗。讨论抽烟好不好,一百年也讨论不出结果来。” 对策:指出对方提出的话题不属于本次会议讨论的范围,请围绕本次本次会议话题讨论。这里,座谈会的话题是针对青少年这一特定群体抽烟的现象而展开的,而且,座谈会也并不是讨论抽烟好不好的问题。可张春桥却一下扯进“我也抽烟”和“抽烟好不好”这两个脱离原论题是问题,显然是故意转移论题的。
专家为您服务 咨询热线:1322053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