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进
一切似乎如其所愿。
7月1日下午,在江苏淮安召开的太平洋建设集团股东大会暨董事局扩大会议上,严介和辞去了董事局主席和集团董事的职务。
“我已经从一个举足轻重的人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人了。”7月2日,严在电话中不无轻松地告诉记者。
严介和的这一新布局,使得太平洋建设越发显得眼花缭乱。
接班人三选一
“严总要退的事情其实很早就说过了。”7月1日,太平洋建设的一名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说。
的确,严介和退位的想法早有端倪。
在2005年元旦,严介和在太平洋建设集团会议上明确表示,要让集团尽快“从个人时代向团队时代转变”。
在这之后,严介和开始考虑在全国范围内设立6家建设集团,将所有的工程主业按照地域范畴进行划分。其中苏商集团在2006年5月完成注册,并在上海选址办公,严介和也开始宣布从太平洋建设中淡出,由太平洋建设集团总裁黄新忠——太平洋的一个老员工——出任太平洋建设的董事局副主席之位。严则转向其他几大建设集团的布局。
然而4个月后,即2006年9月,太平洋建设被9家银行逼债,由此被推上了风尖浪口;就在同时,历时两年多的ST纵横重组计划也宣告失败。
面对这一段“插播的剧情”,严介和向记者坦承:“2006年我重回太平洋是为了解决那场风暴,不过现在已经尘埃落定了。”
危机暂退后,严介和重新实施“退位”的计划。
据悉,7月1日下午在淮安召开的股东大会上,确定了三名董事长候选人。“最终结果会在7月7日的董事会上定下来。”
一名太平洋集团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太平洋的新任掌门人并非市场传闻的严介和之子严昊,而可能是集团外部人士。
“之前和太平洋有过不少合作,对太平洋建设比较了解。”上述人士告诉记者。据其介绍,此新任董事长候选人还“曾有政府工作经历”。
此外,严介和还透露,股东大会上,太平洋建设集团的资产规模还发生了变化。“总的股本扩大了一些,主要还是来自太平洋建设外部的资金,大概在新的股本中占三分之一左右。”严说。
记者同时了解到,在严介和辞去集团董事的同时,集团董事会增补了两名新董事。“一名来自上海,一名来自苏州。”
而来自太平洋建设一名高层则向记者表示,关于太平洋建设集团的股权也在变更之中“。目前严介和个人持股比例在40%-50%左右,预计最终会减少至10%-25%。”据严本人说,其受让方均为集团内部员工。
根据太平洋建设的上述高层人士介绍,离开了严介和的太平洋建设“将逐步剥离工程主业,最终分别由苏商、沪商等六大建设集团来做,太平洋建设则用来做其他事情”。
严介和让出的,是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据记者了解,在整个太平洋建设的构架中,太平洋建设集团将担当一个控股公司的角色。
尽管从股权关系上来看,作为独立法人的六大建设集团和太平洋建设集团没有资产纽带,但六大建设集团的个人股东大都来自太平洋建设内部。
以最先成立的苏商集团为例,公司五个个人股东沙正大、陈晓明、胡建军、胡宽和张文分别出资1100万人民币,各持有苏商集团20%的股份。
其中,沙正大为严介和最初的合伙人,他和胡建军、胡宽均曾任职于太平洋建设集团下属的中山路桥公司,陈晓明为太玻的董事长兼总经理,而张文则是太平洋建设集团资金管理中心的总经理。
“不过,六大集团中不少个人股东只是代持股而已。”太平洋建设的一位内部人士表示。
对此,严介和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六大集团和太平洋建设之间在法律上是没有关系了,但实际上还是有关系的。
债务仍未了
对于退位,严介和表现得比较轻松。最近他一直忙于各地的演讲和各种活动之中,6月28日-30日,严介和跑了上海、北京和广州三地,“以后我还会做些企业咨询等相关的事情”。
不过太平洋建设集团却有不少“俗务”缠身,首先是债务问题。
尽管严介和一再表示,太平洋建设的债务“已经基本解决,目前负债差不多为零”。但事实却并非完全如此。
去年9月底,严介和曾向记者详解了太平洋建设集团3.82亿元贷款的构成和处理状况。据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为止,上述3.82亿元债务中,在重返太平洋建设之后,严介和已经出面处理了其中的部分不良贷款。
“债务问题现在处理了不少,但离全部清理完还需要一段时间。”7月1日晚,太平洋建设的一位高层在电话中表示。
可以佐证的是,7月4日和19日,太平洋建设所在地南京五台山1号丰汇大厦的9处房产将在江苏省拍卖总行进行拍卖。其中,包括丰汇大厦2303室等4处房产被南京市中院裁定拍卖,而该大厦2201室等5处房产则被南通市中院裁定拍卖。
江苏省拍卖总行相关人士向记者证实,是次拍卖的9处房产正是太平洋建设债务处理的相关资产。
“19号拍卖的五处房产在6月初已经流拍过一次,这次我们会把价格做低一些,大致在比市价略低,在8500元/平方米左右。”上述拍卖行人士说。
据记者统计,上述9处房产总计1292.45平方米,以8500元/平方米计算,约为人民币1098万元。
对此,严介和表示,这些债务处理和太平洋建设本身没有必然联系,“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
按照严的说法,“现在,以太平洋建设的名义和以我个人名义的贷款根本没有,那些独立的法人机构的借款应该由他们自己来还,只有无力偿付的才由太平洋建设来履行担保责任。”
去年10月,严介和曾因为以个人名义为江苏长城消防有限公司贷款提供担保而被南京市中院启动威慑机制;两个月后,长城消防将借款返还,该项借款纠纷解决。
不过,也有例外。
今年5月17日,浦发银行南京分行将严介和夫妇告上法庭,要求其偿还4份购房借款合同中拖欠的借款262.6万元,目前此案已由南京市白下区受理。
引进国际资本,转向BOT
经历过国企收购的种种风波后,太平洋建设现在逐渐调整了自己的发展策略。
“目前太平洋建设里面工程这块BT和BOT各占一半,”严介和告诉记者,“之后发展的势头应该是BOT模式占大头。”
BT和BOT分别是指“建设-转让”和“建设-经营-转让”,两者均属于建筑企业的建设模式,其中前者是太平洋建设的发家之宝。
而在一年前,严介和在向本报记者介绍太平洋建设的工程主营业务时称,BT模式占据了80%的比例,其他20%由招投标和BOT等业务组成。
地处上海的一家国有建设企业负责人跟记者解释,太平洋建设业务逐渐向BOT模式转移肯定受了“6号令”的影响。
6号令是指2006年1月建设部、发改委、财政部和央行联合下发的《关于严禁政府投资项目使用带资承包方式进行建设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政府项目一律不得以建筑企业带资承包的方式进行建设,不得将带资承包作为招投标条件或者列入补充条款。
但《通知》也指出,采用BOT、BOOT和BOO方式建设的政府投资项目可不适用本通知。
据严介和介绍,“BT模式一般运作周期大概在5年左右,需要的资金量不如BOT多,但是所花的精力和所承受的压力要大得多;相反,如果做BOT则要轻松得多,但是需要不少的资金。
不过记者了解到,大约从去年开始,严介和就着手引进国际资本,担当财务投资者的角色。
“现在由下面的团队在谈,引进来的资金应该不会直接入股,大都会直接投放到BOT的项目上去,因为BOT项目需要相当的资金来保证。”
专家为您服务 咨询热线:13220535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