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肇星,这位出色的职业外交家,被人称作“外交家中的诗人,诗人中的外交家”。而从此以后,他将有另外一个令人尊重的头衔——北京大学教授。
7月7日,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的2007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前外交部部长李肇星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随后,李肇星发表精彩演讲,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博得多达53次掌声,数千名参加毕业典礼的北京大学2007届研究生有幸见证了这一时刻。
“做永远的北大学生”是自己的骄傲
李肇星首先向母校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能够受聘北大教授,感觉“很骄傲”,以后会尽力为母校作奉献。而后,他回顾了在北京大学求学的那段难忘的时光。
1959年,李肇星考入北京大学,成为北大西语系的一员,至1964年离开北大,那段不可复制的时光成为他一生中华丽的一页,令他永铭难忘。他援引美国一位政要的话“部长只能是曾经的部长,而将军则是永远的将军”以表达自己对于北大的认同。“同样地,自己则是永远的北大学生,为此,我感到骄傲。”
他回忆当他考上北大的时候,初入燕园才发现自己是个“小学生”,甚至做“小学生”也不容易。李肇星半是认真地说:“考上北大,只是历史的偶然。”他感慨:北大很厚重,博大精深。
至今有一些封尘历史的场景令李肇星“后悔不已”。有一次,李肇星在三角地的一个商店前排队买稿纸,忽然发现,排在前面的竟然是朱光潜老先生。他风趣地说当时没有给朱老让队,因为他排在老先生的后面。可是,“如果是现在,我一定要说服前面的同学让朱老先买了。”李肇星动情地表示。当时可以对老先生们更尊重些
北大的大师更是令李肇星难以忘怀。在演讲中,他回顾了胡适老校长“只有读书可以忘记打麻将,也只有打牌可以忘记读书”的逸事,以及鲁迅先生“北大是常为新的”对他的影响。
他还忆苦思甜,想起那段挨饿的日子,表示很羡慕现在的同学,可以衣食无忧。可是,他不忘自我解嘲,认为在北大挨饿的经历“是一份精神的财富”。
北大学生要警惕“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在这个莘莘学子即将毕业的时刻,作为他们的师兄,李肇星有许多叮嘱和告诫与北大学子。
自1970年在中国驻肯尼亚共和国大使馆工作,到2007年卸任,李肇星在漫长的外交生涯里到过173个国家。他说他足迹所到之处皆有北大校友的身影,这令他感慨颇多:“作为北大学子,自然有一种历史悲怆感,那就是要建设强大的祖国,服务世界人民。”
演讲当天恰值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他呼吁北大学子致力于为了一个安定中国和和平世界不懈努力。他希望北大学子发挥北大的“爱国”传统,已天下为己任。“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应该放在我们的心里。”李肇星表示。
他认为,两岸“和平统一”是非常重要、十分艰巨的大事。他回忆当陈水扁访美时,别人连续几篇向他询问“陈总统”,他说“没听过这个人”。
他还特意提醒即将毕业的北大学子要警惕“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他说,社会对北大的期待很大,北大人要谦虚,多向人请教,为祖国、为人民“天天学习、天天向上”。
作为校友,他建议北大学子在离开校门之后要牢记师长的教导,脚踏实地为国家、民族,为人民做贡献。
“身在哈佛,身在北大”诞生的“心中的北大”
演讲终了前,李肇星意犹未尽,把当日凌晨二点修订的诗歌《心中的北大》献给他的母校,他心中的北大,并祝贺同学们顺利毕业。
李肇星动情地说:“在参加哈佛大学校庆的时候,心中突然想到了母校的百年历史。”李肇星幽默说道:“这真是‘身在哈佛,心在北大’。”于是,和其他很多诗作的诞生一样,在回来的路上,李肇星即兴挥笔写下了这首《心中的北大》。
不只是未名的涟漪/不只是入云的高塔/不只是山坡树下书声/不只是少男少女的风发……//无形的悲壮/最是心中的北大//赵家楼的火光/“一二九”的步伐/民族危亡之际/“南下,不怕”的呐喊/居安思危之时/高举“小平,你好”的潇洒……//永恒的使命/最是心中的北大/五千年故国不能算老/一百年北大正当年华//未曾说出的心曲还是/“修我戈矛”“与子偕行”/不计华发早生/不辞海角天涯
不过李肇星并没有自己读出来,而是请“一个普通话比较好的来宣读”。他开玩笑地说,北大的教学质量也不是没有问题,一句“我在这里学习了五年,也没有把我的普通话教好”,让现场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
演讲结束后,李肇星来到位于校内的农园食堂,和正在这里用餐的同学共进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