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1997年8月25日晚,北师大英东楼,首届中国大学生电脑大赛颁奖晚会现场:荣获冠军的华中理工大学四位辩手身后的电子大屏幕快速叠放着他们昔日力克群雄的片段……至此,历时四个多月的电脑大赛电视辩论赛落下帷幕。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获亚军,其四辩顾凌云同学被评为总决赛最佳辩手。本次赛事由电子工业部、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主办,联合新华社经济信息中心、中央电视台等17家新闻单位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33所知名高校共同发起组织的。
电脑大赛分为电视辩论赛、电脑知识竞赛、软件展示和电脑技能竞赛四个部分。电视辩论赛采用分区制,于4月12日分别在北京、哈尔滨、杭州、武汉四个赛区进行分区赛,分别由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华中理工大学承办。四个赛区的前两名于8月进京参加总决赛。这八所学校是: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
这次比赛的赛制既不同于大专辩论会的新加坡式,也不同于俄勒冈的反诘式。整个赛程分为四个部分:陈述发言、反驳发言、自由辩论、总结发言。
陈述发言:正方一辩与反方一辩轮流发言,时间各5分钟。其中至少有2分钟的画面支持,个别场次受到条件限制没能贯彻实施。
反驳发言:由反二起,然后正二、反三、正三依次发言,时间2分钟。
自由辩论:反方首先发问,其后双方轮流发言,每位辩手的发言顺序、时间和次数均不受限制。双方各拥有8分钟时间。当任何一方时间先到四分钟时,双方共同拥有一分半的暂停时间。之后比赛继续进行,由主持人根据暂停时的情况,决定先发言的一方。
总结发言:由正四起,后为反四,时间各4分钟。
此时,评委退席评议,现场观众自由提问。稍后担任本场评委会的主任评委进行讲评,主席宣布优胜队及最佳辩手。
和以往的辩论赛比较,自由辩论增加暂停是个新的尝试,实际效果相当好。场上队员可借此互通有无,稳一稳阵脚;教练可以出谋划策,给大家及时充电,观众意犹未尽的遗憾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赛事的可观赏性。
由于进京参加决赛的有八个队,故决赛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复赛):八个队分四场比赛,淘汰四个队。第二阶段(半决赛):第一阶段获胜的四个队分两场比赛淘汰两个队。第三阶段(总决赛):决出冠亚军。
这次论辩赛的辩论主题是“电脑时代辐射出的文化问题”。所有辩题都紧扣主题,选题集中、新颖、魅力独具。
这次比赛设置了电子屏幕,建立局域网。总决赛由赢海威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现场建立局域网,使赛场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正反双方的立论观点可以通过大屏幕,让观众一目了然。因为定时辩论主要讲整体配合,强调起、承、转、合,有层次有步骤地构筑立论的阵地,以利以后的攻防。一般来说,辩手经过精心地准备,可以称得上是辩题所涉及的领域的专家,而观众由于各种原因达不到论辩的思维水平,跟不上辩手的思路,或很艰难,从而不自觉地变为看看热闹,这使得辩论减色不少。而一旦有了电子大屏幕,观念能很快地进入题目,从看热闹变为看门道。
二、我对本次赛事中一些问题的看法
1.关于组织工作:
①赛制对于反方有利。
反驳发言、自由辩论都是从反方开始,有辩论经验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反方占先。而总结陈辞,反而是反方最后一锤定音。就是说,反方在最后阶段是没有什么后顾之忧的,反正正方在反四的陈辞之后再没有发言机会,能奈我何?反方在赛事中有这三个有利条件不仅可以先发制人,而且可以盖棺定论,和其他几种赛制比较起来,这可能是它的最大不足。
②就辩题而言,辩题本身所带的信息含量一定要大,让正反双方都有回旋的余地
而本次论辩的辩题有的却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不利。如“人机大战”能否证明电脑正在超越人,就对正方很不利。
③电脑大屏幕的引进。
应该说,辩论赛进行到今天,如果再不进行改革,它就没有什么生命力了。高科技的引入,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辩论的吸引力。但是,任何事物开始总是步履艰难的。此次比赛设想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展现信息时代的魅力。让每一位辩手拥有一个“流动工作站”,现场建一个局域网,并通过国际互联网与各队本校进行联系,由学校专家、同学组成智囊团为辩手提供“后台支持”。实际上,由于人员、能力所限,只是在现场设置电子大屏幕,正反双方各设置一台电脑。电脑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变成了发言配画面的工具。有时,甚至文图不符,以画害义,多媒体的声音还影响辩手的发言效果。
④高校的弃权问题。
一些知名高校由于准备不足或这样那样的原因撤出比赛,让人不免遗憾。笔者以为,辩论固然存在人为的因素,评判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但无论为人还是为校,都该有些大家风范,有些气度。重要的在于参与。过去的知名也罢,今天的地位也罢,他们不应该成为一种瞻前顾后的累赘。愿更多的高校能为学生搭舞台,创造锻炼的机会。
2.关于辩手的论辩策略与技巧
①立论的现场表现普遍强于自由辩论。
这一方面说明,辩手在准备材料上花了大力气,在演讲的风格、气度上有一定功底,另一方面也说明,一名好的演说家距离一名好的辩论选手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好的自由辩论是“准备”不出来的,而准备出来的也一定不是好的自由辩论。
我们现在的自由辩论,往往是怕误入敌人的埋伏圈、迷魂阵,过多地运用辩论的技巧,采取回避政策,虚晃一枪应付一下,然后提出自己准备好的陷阱。试想双方都在对方的井台边徘徊,等着对方辩友当冒失鬼,那是什么样的场景?是根本没有交锋或少有交锋的论辩。而这样的论辩,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纵使语言再华丽也不会震撼人心。要知道,“不是猛龙不过江”。辩论场上的龙争虎斗,唇枪舌剑,才是辩论会最吸引人的地方。
②立论中的幽默语注意得不够。
语言的美学价值,语言交锋时的美学效果在复赛这七场的立论过程中一直被辩手们所忽视。也许长久以来,在辩论员的头脑中有一种定势:立论立论,主要任务是构筑自己的城池,重在逻辑力量,重在理论功底,而语言的幽默相形之下总难脱“小技之巧”之嫌。
但是真正高水平的辩论盛会,我们仍然能看到双方队员在缜密的思维中仍不时杂有一些语言的“亮色”,于笑语中显示机锋,于严整中见得轻松,有人称这是“冷面加幽默”。
适量适度恰到好处的幽默,可以造成良好的场上气氛,赢得评判、观众,使短短的几分钟的陈述因这几个诙谐的凸起不再平平淡淡,平平板板,要知道,这些幽默语言往往是人们能记住的东西。
幽默语除了让人印象深刻外,还有涓涓流水化解顽石的功效,于不动声色之中巧妙地将对方的抵触的心理障碍拆除。
③整体配合。
队式辩论不是个人与个人的争辩,而是队与队间的对抗,是成规模的集团军作战。因此,这种集体项目特别强调整体效应。获得冠亚军的两支队伍,华中理工大学代表队和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代表队,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由不同风格、不同性格、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专业特长的人组成的队伍才可能流光溢彩、相映成趣。
在实际的辩论赛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即当场获得最佳辩论员称号的队员不在获胜队中,包括电视辩论赛总决赛。于是有人认为这是裁判作裁决时的“平衡”心理造成的“平衡”结果,其实并不尽然。因为在场上发言的时间各队均是恒定的,若一个人过于突出,占用其他队友的时间多,个人在有突出表现的同时也会湮没他人,所以要通过场下的训练,场上的相互提携,相互支撑,不争不抢,从容有度地创造一种“整体流动的美”。
④得理且让人。
辩论中的双方各执一词,尽可能打击对方、瓦解对方,这是出于赛事本身的需要,本质上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一些善意的敲打、驳斥还可以接受,但关键一点是,重在以理服人。辩论的成败,真的不在于把话说得多重,而在于如何用自己的智慧把理说得多透
记得半决赛有一场,辩论“现阶段在中国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否适时”。反方论证超前举出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存在“三冷三热”的问题,发言的辩手由于高度紧张,思维出现暂时短路,本来已经很尴尬,而且失分在评委、观众这里已经很明显。当时正方同学起来雪上加霜说:“对方同学自己都冷了能不冷吗?……”此类话未免太过
除此,发言限定时间到,无论怎样,此时辩手都该忍痛割爱,戛然而止,这是对主席的尊重,也是对对方辩友的尊重。而有的辩手在场上求胜心切,对主席宣布时间到置若罔闻,无趣地赶火车样把自己背的东西全倒出来,结果是什么也没听清,只觉这样的辩手无聊。
电脑大赛电视论辩赛是将高科技引入论辩赛的新尝试。尽管在开始阶段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它体现了改革的方向,充满了新的活力,相信它会以崭新的姿态立于论辩之林!
专家为您服务 咨询热线:13220535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