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银行扶持小企业发展情况总结
我行进一步加快实施重点行优先发展战略,牢固把握“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机遇,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渠道作用,继续打造“小企业发展特色行”品牌形象,以信贷培育扶持县域中小企业发展为重头戏,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兴双赢。现将我行信贷支持培育小企业发展情 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信贷支持小企业的概况 2010年,我行按照县委、县府招商引资总体要求和金融办融资项目对接的相关规定,对银、政、企三方达成的17个合作对接项目和培育成熟的19户小企业给予了高度关注,为具有融资需求、发展前景广阔并能满足我行信贷准入条件的小企业积极提供信贷支持。年内对列入县域金融培育企业的**面业、晶源电气、鑫盛彩印、民建饲料、精华棉纺、才伦建材、茂发食品、金皇乐爽、**清见、龙顶生态、通用机器等11户小企业,通过“新增发放”、“收回再贷”方式和 “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品种分别注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详见《**农行2010年信贷支持小企业发展客户名单》),**榨菜、凯越光电、超强农牧、绿康药业等4户小企业被列入我行2011年信贷培育计划。截至2010年末,我行人民币存贷款规模达39.9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130054万元,较年初增加20967万元,增幅为19.2%。其中,公司类贷款余额106235万元,较年初净增12249万元,增幅为13%。全行信贷支持各类小企业23户,贷款余额达10279万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7.9%,占公司类贷款总额的9.7%。其中,信贷支持列入县域金融培育企业的有11户,贷款余额为5160万元,较年初净增1853万元,增幅为56%,支持户数占比为50%。 二、信贷支持小企业的举措 我行以“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为重要契机,把信贷支持培育小企业发展计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高度契合县域经济工业发达、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实际,根据小企业客户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做综合服务方案,有效满足县域经济多元化金融需求,不断提升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的主导地位,对小企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支持培育服务体系。一是充分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需求,精心编制出金融生态图谱,制定出台了《2010-2014年“三农”业务发展规划》和《事业部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把信贷支持培育小企业发展作为重点项目之一,确立了 “一体两翼、依托园区、打造链条”的主营方向,厘清了信贷支持小企业的工作目标和措施。二是遵循“精简机关、充实一线”的人力资源调配原则,大力推行营销人员岗位竞争机制,通过公开竞聘上岗,全行客户经理由25人增至49人,服务“三农”的一线力量大幅增强,信贷支持小企业发展的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和扩大。三是支行设立了“小企业发展营销管理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项会议,分析掌握县域小企业发展现状和营销进度,研究解决小企业融资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动信贷支持小企业发展进程。四是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紧紧锁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信贷支农路子,大力扶持涉农小企业发展壮大或扩大生产规模,同时有效带动当地农户劳动就业和发家致富。五是主动加强与党政部门的沟通联系获取相关信息,深入实地了解小企业经营状况和资金需求,因况制宜研究制定信贷推进方案,为小企业及其员工积极提供结算、咨询、代发工资、开通网银等金融服务,认真指导企业规范报表编制和经营管理,一户一策落实信贷培育计划,实现“成熟一个,支持一个”的信贷推进目标。 三、信贷支持小企业发展的成效 2010年,我行小企业新增贷款主要投向了优势区域、优势行业、优良客户,货币信贷政策执行良好,信贷结构持续优化,资产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一是行业结构优化。小企业涉及行业广泛,产业链条较长,信贷支持小企业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县域民生工程要求和我行“三农”金融服务目标,对小企业的支持培育促进了我行信贷结构调整和优化。二是客户结构优化。对成熟型、支持类小企业落实了年度评级、授信工作,对A+级及以上信用等级小企业均实施了信贷有效投放,客户结构和资产质量进一步得以优化。三是利润结构优化。2010年,全行共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572万元,比上年增加483万元,小企业贷款带来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达到15%,实现拨备前利润9,850万元,较2009年增加6343万元。 四、下一步打算 2011年,我行将针对县域小企业发展状况和信贷推进计划,根据产业资源和客户分布,进一步明确业务人员组合方式和工作方式,实施纵向联动营销,提高小企业专业化服务能力;全面细化信贷支持小企业发展的运行机制,探索创新正向激励方式方法,按业务条线建立并实施综合绩效考核制度,调动营销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现支行经营活力;围绕网点转型、流程优化等重点,认真对接小企业客户融资结算需求,不断拓展服务“三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巩固和扩大小企业金融培育成果。
专家为您服务 咨询热线:1322053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