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为许多的演讲深深打动心扉,但是有许多都是当时非常感动,完全沉浸在演讲的内容、思想和见解中,但是过后很快就不以为然了,而且有许多的演讲内容是矛盾的,但是它们都同样能够打动人,因此有必要客观地剖析其原因。本文主要从理论的模糊性的观点来剖析这一问题,同时也分析其它的方面。 第一,演讲一般会讲一些道理,得出一些结论。人们常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可见讲道理不是可靠的,那问题何在呢?其实我们可以看到,时代在发展,各种理论在不断涌现和丰富,在现实中随处可见几乎互相矛盾的理论,且有相对的理论同时为广泛接受,而且这些理论的论证都是比较有说服力的。我们知道,许多的理论推导并非是象数学证明一样严格的,这样非严格的推导往往会得出错误的结论,看一个例子,一个大圆在每一点它都是近乎直线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在大圆上走,他会认为方向没有改变,但是在转了半周之后,就会发现方向完全相反了,可见在非严格的推导中,要注意到可能这种不严格带来的误差会积累,以致产生错误的观点。许多的诡辩就是利用了这个不断偏离的方法。因此,我们认为推导过程和推导的结论是模糊的。这种模糊性是因为事物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比如人的一念之间可能作出不同的决定),有许多因素共同起作用,它的基础的不可靠或者不精确(如它的前提、假定、公理、公设的不可靠性、非精确性或者模糊性,比如相对论产生以前的时空观就是一种不正确、不精确的观点),概念定义的不精确性,理论证明推导的不严格、不全面、忽略一些因素和证明的模糊性,存在不确定的因素(如人的能动性、心理的不确定性、偶然因素、动态的随时间环境而变化的因素),一些因素的作用是模糊的,对象的模糊性或者不精确等等。在面对实际问题许多理论和道理都是局限的,它们的正确性是相对的。往往人们会以为自己站在很确定的基础上,比如,总是以为自己头上就是上方,但是地球是球形的,在南极和北极的人所认为的上方就是完全相反的。在牛顿的时空观就是一个相对正确的理论,而且在长时期以来都认为是正确,实验的结果似乎也认同它,但是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现后才知道牛顿的时空观是一个相对的理论,在一般低速运动情况下,牛顿的理论还是非常精确地符合实验结果但是在物体速度接近光速时,才表现出错误性。同样,许多理论能很好的符合现在的实验结果和统计数据,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一些因素的变化,错误性也会暴露出来。理论都有模糊的特点,那么一般在演讲中讲的道理由于推导更加的随意,演讲的论题也往往是很模糊的,而且演讲者在讲台上的有限时间内不可能进行严密地推导,因此,演讲中的结论和推导过程都会很模糊,且比一般的理论更加模糊。这里理论(道理)模糊的意思是一个理论(道理)介于正确与错误之间,或者是事实或者实际情况介于两个不同理论(道理)之间,即对于不同的理论(道理)要折衷考虑。可见对于演讲要树立正确的态度,不要片面看待一个演讲,因为一个演讲者往往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常会对自己的观点报喜不报忧,一味寻找道理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而对于不利于自己观点的道理闭口不谈。有时候演讲者即使无意误导听众,但是由于站在不同的立场,会无意识地只从一个方面考虑问题,导致无意中偏向一边。比如英语老师会说英语非常重要,数学老师会说数学如何重要,因为他们的工作和环境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所教的是很重要的,而没有看到另外一面。如果演讲者的观点是极端的,人们应当仅仅将演讲者说的作为参考,看演讲者所讲的是否是以主观、孤立的形而上学的方式来论证的,应当给予综合、客观、全面的辨证分析,自己消化分析,避免受到误导。 第二,演讲者会摆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是我们要清楚,事实不代表全部,这个事实不代表其它事实,昨天不代表明天。演讲者可能举出了一个极端的例子,而没有举出另外一个极端的例子。举例子要代表性,要有统计意义的,而不是一个很偶然、特殊的例子。再者,所举的例子未必有很强的相关性、可比性或者因果关系,甚至还有事实不正确或者没有完全正确描述。听众要经过详细的分析演讲的合理性,在自己分析的基础上适度地接受演讲者观点。 第三,演讲者的通过语言表达、声音、动作和表情能够直接从情感上打动人,因为人是情感的,很多时候人并不是为理智所驱使,而是为情感、心理所左右。演讲中虽然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听众能起到完全不同的效果。演讲者的声音则有时可以象音乐般的感化听众,语调和声音中蕴含的气势与情感也能够打动听众。听众的一些风俗习惯、道德思想素质也会影响他们是否接受演讲者的观点,因此演讲者如果有意识地根据听众的整体心理趋势来设计演讲内容,可以提高影响力。而听众则要重视这些非理智性的因素的影响,并且予以克服。例如希特勒的演讲则利用了爱国心和民族意识来煽动人心,鼓动纳粹思想。比如古人也有“月是故乡明”的诗句,显然是一种心理上偏见造成的,但是这样的看法对于许多人是驱之不去的,如果演讲中涉及一些这样的问题,听众会同样有偏见,忽视乃至否认事实和理智的分析。如果听众的偏见与演讲者一致,就会造成深深感动。听众应当始终保持冷静、公正、理智的心态来消化理解并且合理接受演讲者的观点、思想等。 从演讲者角度讲,演讲者应当处于对听众负责任和重视自己信誉的态度,对自己的道理是否完全正确,自己的观点是否站得住脚进行严密、全面的考虑,应当抱着公正的态度,从正反两面全面分析自己的观点的优缺点,给听众传递尽量符合实际的观点、信息或者思想。同时要适度讲述问题的严重性、重要性等,而不要夸大和贬低。
演讲者更不应当利用上面提出的一些技巧来有意识地误导听众、蛊惑人心、利用听众情绪来达到自己的别有用心的不正当目的。只有严谨的、公正的演讲才能保证不被驳倒,保证听众能有持久的信心。从长远来看人往往重视理智,心理的因素容易消除,但是理智却会随着时间而日益显现,听众经过长时期思考,对于演讲内容的正确会有更加全面和理智的认识。演讲者误导听众,一般只会有短时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到自己的信誉,下次演讲再有道理,再符合实际,也难于获得效果,因此演讲者不要进行误导,也要避免无意识误导听众。比如应当将问题的严重性、重要性等不夸大也不贬低地说出来,从这个角度讲,演讲者要具备良好的分析和思维能力,而且要权衡演讲效果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给听众传递的信息和观点是否真实,而不能仅仅追求演讲的轰动效应和折服力。对于站的住脚的观点,要发掘理由和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是不应当夸张,也要分析是否有负面的因素,并且如实告知听众,而不要隐瞒这些负面因素。演讲要力图论证严密、有力、全面,充分考虑到所有起明显作用的因素,但是也不要苛刻要求,因为论述事物、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非常复杂,无法全面分析、严格论证,而且要严密论证演讲内容必然很多,一般不符合实际演讲场合。演讲者不应当对于不绝对的问题用绝对的口气和言辞。另外演讲者要站在其它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不是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对问题的正副两面进行全面分析,得出折衷的结论。 本文是针对演讲的分析,但是对于议论文和评论等都有同样的问题,读者需要同样考虑它们论证的正确性,不要轻易被误导。同时对于议论文和评论的作者也有借鉴意义,要抱着对读者负责任的态度来保证论证尽量严密周到,传递真实的观点和信息。
专家为您服务 咨询热线:1322053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