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科学发展 弘扬民族精神-建国60周年演讲稿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这“两个着力”提得极具针对性。本文提出“四个积极”,也许对于人们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无裨益。
一要积极领会发展的“全蕴涵”。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用更广阔的视野对发展问题所作出的最新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可喜的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人们已经熟知“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有效手段,也是协调一切利益关系、化解一切矛盾问题的根本途径。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在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必须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把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摆脱单一物质形态和纯粹数据评价的发展观。同时,还应当看到,发展绝不仅是一个经济增长的过程,而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全面进步的过程。经过上世纪末叶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我国,一方面人们高度肯定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硬道理”,同时也深刻体认到发展绝不是单纯经济与科技层面的使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着力于全方位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均衡问题,不断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解决的认识前提。
二要积极探索发展的“新样式”。以什么样的方式发展?应该说一直以来就是一个伴随着发展本身而被人们不断提及的问题。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对此多一些设问和思考。很长一段时间来,一些人总是习惯于按某个地区的某种“模式”来筹划自己的发展。一时间,人家搞什么我也搞什么,人家怎么搞我也怎么搞。于是乎,“先上项目再治环境”、“先搞建设另谈民生”等,几乎成了一些地区的共同路径。铺摊子、上项目,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工作重点,在特定阶段、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曾经在强调发展速度的背景下凸显过“一招鲜、吃遍天”的“样式优势”。但是在过去阶段、在别的地区,由他人创造的发展样式,在当时可能是成功的经验,如今以科学发展的要求来衡量,就不一定再适合自己地区今天的发展。更何况,如用客观的态度去反思,这些做法的历史局限已日益凸显,必须尽快转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顺应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要求,以辩证的眼光重新审视、大胆扬弃那些我们所熟悉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勇于冲破阻碍又好又快发展的传统路径和习惯做法。当前,尤其要注意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以协调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准则,坚决摆脱过去那种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低产出”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建立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消耗降低、环境改善的基础之上。值得注意的是,发展样式总是与特定历史阶段、特定地域条件相联系,因此不具有普适的借鉴价值。探索科学发展的新样式,必须紧密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大胆探索,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新路。这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具备的思想方法。
三要积极消弭发展的“负效应”。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奇迹当然令人骄傲,但是,与这些发展辉
专家为您服务 咨询热线:13220535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