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变迁-建国60周年演讲稿
“福不双至,祸不单行”,解放前,缺衣少食、饥寒交迫让乡亲们饱尝了辛酸和痛苦,而点不起灯、用不起油,更是让乡亲们的生活雪上加霜、度日如年。“富人一餐饭,穷人半年粮”,用在灯上就是“富家一盏灯,穷人半年光”。听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说,那时候,只有乡里最有钱、最有势的人,才用得起上海生产的煤油台灯。因为比较金贵,乡亲们都称为“洋灯”。至于油嘛,是要用银元才能购买的“洋油”(叫美什么孚的牌子)。“来之不易”,所以用得次数和场合都不多,他们也就是聚会、过寿、堂会等重要日子、活动才用。“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乡亲们平时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实在挨不过了,就点用羊油做的蜡烛,点菜油的手工油灯。现在家乡的俗语和谚语,如“不是省油的灯”,“瞎子点灯—白费蜡”,都是那段岁月的见证。遇到诸如孩子、父母急病等特殊情况,迫在眉睫、十万火急,乡亲们只好打着点蜡烛的灯笼战战兢兢地上路,很多人迷途、失踪,甚至绑架和溺亡…………
“东方红,太阳升”,“雄鸡一唱天下白”,解放后,蜡烛、灯笼、菜油灯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煤油灯。由于条件的局限和物质的匮乏,大多数家庭只好因陋就简用孩子用尽的墨水瓶加上铁皮、安上棉纱做芯做的小油灯。煤油还是十分金贵,乡亲们还是习惯地叫“洋油”,不过到合作社里也能买到了。电影、新闻纪录片中出现的马灯、台灯、手电筒开始出现,不过,拥有它,可是一般人想也不敢想的事。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行政村为我们购置了上海产的煤气灯。当雾状的煤油如喷泉一样喷出、灯泡被火柴点燃,雪亮的灯光把昏暗的教室照得如同白昼的那一刹那,大家发出了一阵欢呼。我们全神贯注地看着它,出神地听着它那哧哧的燃烧的声音,就像听一首美妙的歌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乡亲们通过多种经营、外出务工有了钱,第一件要办的事就是集资通了电,用上了设计新颖、外观漂亮的电灯,特别是实用的声控灯,无频闪的“明可达”、“视宝”等护眼台灯更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青睐。一到夜晚,家家户户五光十色、五彩斑斓的电灯给古老的乡村佩上了明亮的珍珠,戴上了美丽的花冠,汇成了璀璨的银河。不仅孩子们欢呼雀跃,就是老人们也眉开眼笑:“大河有水小河满,国家兴旺灯也亮啊!”
进入新世纪,乡亲们通过新闻媒体,知道了环保和节约的重要性,纷纷换上了既又明亮、漂亮,又环保时尚的节能灯,告别了效率低、能耗大的大功率电灯。乡亲们说:“虽然现在日子好过了,但是节约的好传统不能丢。用节能灯省电省钱,可是利国利民、利人利己的好事呵。听政府的,没错的!”“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头”,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电器的普及,精巧、实用的感受灯,环保、节能的双控灯、遥控灯,集照明、取暖一体的浴霸进入了大家的生活,使大家的生活更是锦上添花、美不胜收。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从怕风怕雨的灯笼到挡风挡雨的马灯,从昏暗闪烁的油灯到轰动一时的煤气灯,从明亮现代的电灯再到时尚环保的节能灯,我和乡亲们的心里流淌着激情,涌动着豪迈:有了党的坚强领导,咱们的生活会像这些灯一样,会越来越光明;咱们的明天像灯一样,会越来越灿烂;咱们的前程,会越来越美好!
专家为您服务 咨询热线:13220535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