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演讲网

写作顾问

更多 >>
王  临
王 临
演讲网站长、《好口才》项目组组长、公文写作专家、公务...[详细]

总裁回忆录/总裁自传

24小时求稿热线:13220535006 王老师    演讲培训热线:18601080848 周老师

总裁回忆录:学术带来人生成功

文章来源:演讲网 未知 文章作者:原创专家 点击次数: 发布时间:2011-08-04 17:37

总裁回忆录:学术带来人生成功 文章摘要: 在本文介绍了钱总裁的钱氏三定理的作用和意义,以及该怎么才能做到这三点 作为一家生物高科技公司的总裁,常有学生问我,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也常有生意场上的哥们说读书没有用处,读书人做生意往往失败,我说,读书

  总裁回忆录:学术带来人生成功

  文章摘要:在本文介绍了钱总裁的钱氏三定理的作用和意义,以及该怎么才能做到这三点……

  作为一家生物高科技公司的总裁,常有学生问我,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也常有生意场上的哥们说读书没有用处,读书人做生意往往失败,我说,读书读的好做生意一定成功。我的亲身经历说明做学术、做生意可以是一回事情。我总是在用学术的观点看市场,又用市场的观点看学术,在两条道上混久了你就会发现,两者就是同一回事情。一说到学术,总有一点神神鬼鬼的感觉,其实说白了做学术最需要的是常识。我常说,看一个人有没有造就,就是看他的基本功是不是扎实,是不是具备一个普通人都具有的常识,并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实践。大多数人学者学术上的失败是因为缺乏常识。搞到了40多岁,才说,自己什么也不是。彻底放弃学术,专心挣钱。
  很多人肯定会说,常识还不容易吗,我们能出来读书,能考上重点的学校智商不比别人低,常识肯定都具备。为什么我搞了这么多年学术还是没有一点起色哪?我说,你有的只是一些生活的常识,但是没有把这些常识用在学术。有生活常识很容易,但能把生活常识用在学术上,不是那么容易。当学者,势必要读很多书,大家知道,现在很多写书的人动机都很有问题。不是去说明某一个真理,而是想尽一切办法绕昏你。在你昏了以后好浑水摸鱼。长期读这样一些东西,难免会呆头呆垴,失去常识。失去常识以后就容易被人骗。所以说,一些平时看上去很聪明的孩子在读了几年书、做了一段时间“理论研究”以后,变得很蠢。
  下面三条常识在做学术的时候常用到的,我把这些常识称为钱氏三定理:
  钱氏定理一:要卖出高价,活得滋润,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
  钱氏定理二:动手强抢别人的东西,决没有什么好下场(在一般情况下)。
  钱氏定理三:要尊重别人,更要自尊。要有礼貌,办事要得体。
  我常对我的学生和部下说,好好掌握这三个定理,就一定可以获得生意上的成功,对于做学术也能有所获益。第一条定理指导我们怎么做事情,后两条定理指导我们怎么做人。下面我就分别说说这三条定理。
  钱氏定理一:要卖出高价,活得滋润,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
  第一条定理最重要,对于建筑学的学者和做我们生物科技保健品的企业家来说,品牌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品牌就没有一切!这是在漫长的15年学术生涯渐渐悟出的道理。道理很简单,也是常识。前两天,一个开矿山的大款和我交流做生意的经验,我向他说这个定理,他一下就理解了,他说:“陪人家唱卡拉OK是不能收钱的,因为歌不是你自己唱的,不专业。没有自己的品牌。要收钱的话,一定要搭上一些色情服务”。这个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很多建筑学者就是不明白。最早先的时候,学术的基本就是翻译,那个时候中国才对外开放。只要能介绍一点东西,就能发表。所以当时很多弟兄都忙着翻译。和一般的普通的署名原作者的翻译不同,我们的翻译一不署原作者的名,只署自己的名。有时候也把东西改一改。开始兄弟们抄的都是外国的主流建筑师,主流理论家,当时真的是很红火,我还常被下面的设计院请去做讲座。靠着自己的名气,能拉来不少工程。这种情况持续了7-8年。学术界也可以看作一个市场,和中国的保健品一样,到现在为止,基本没有什么建筑设计的产品和理论能够销售到国外去。到外国去讲学讲这些东西,肯定是没有人听的。不要说最近红起来的那一批抄的很象的人的作品了,就是毛主席纪念堂都和林肯纪念堂很象,这就是中国最近几十年的老传统了。翻译不仅仅是学术上,在设计上也是这样,这么多年的总体趋势是:越抄越象。设计搬,理论也搬。对自己做基础的研究没有投入,抄一阵,发表一些文章,得到了教授资格以后就不做学术了,转而抄设计,挣钱。
  最近公司要修建办公楼,做设计的两个年轻建筑师毕业于某所北方的著名大学,我和他们聊了聊,发现他们还是用我们当年的学术方法。一谈起建筑就满口开火车,什么银河系螺旋、DNA双螺旋,巡航导弹在天上转圈子,时间、空间观念的变化,数字建筑的精神。(我一听他们还是这个套路,立刻把他们打发走了,还想用这一套蒙人啊!太土了。早就不这么玩了。)讨论任何问题的时候,滔滔不觉,理直气壮。都用一个理论解释另外一个理论。这种办法算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的好办法,我们当年常用。能吹是一个极好的优点,可以带来很多额外的好处,这样做的成本也不高:和一般的印象相反,做这样一个“理论家”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们可以简单的估计一下一般而言,只要20-30个观点就可以形成一个圈,只要看十几本书就行了。这些观点能不能相互印证,形成一个圈是关键,也就是所有的东西都要在自己的体系中得到解决。此外,这些书不能是大家常看的书,说句笑话,可以和建筑学没有什么关系,可以是联盟6号卫星的说明书。在甲方面前,有一个小时的东西可讲就够了,也就是看十本书,要是做教师50本足够了,其中最好有5本哲学书。理论这样就算解决了。这种方法也用于培训传销员。我在介绍我公司的产品的时候,也是螺旋啊,生物导弹什么的。说话的时候,要中气十足,气势磅礴一泻千里,要记住: if you could not convince them, confuse them!
  建筑学光有理论不行,最后还是要出一些东西的。这也比较简单,可以完全抄一本书。如果是在学生面前,抄一些比较怪的就好了。总的来说,关键是理论要比较玄,因为抄东西大家都会,但是说一些比较玄的东西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大多数建筑学的老师和学生平时都是不读书的。你只要多读一点、说玄一点,别人就不太明白了。美学中有这样一个理论:“熟悉的陌生人”;你的理论要既让人熟悉,又有新鲜感。太陌生了,人家没有办法理解。比如,上面的小孩喜欢谈什么逻辑,什么量子力学、什么遗传算法、什么DNA,还不都是一些胡说的东西,他们说的逻辑其实还是非逻辑,真的数理逻辑他们是不会的,证明“不完备定理”这种事情还是留给真的数学家吧。所以说,一句话,说这些东西不是探索什么真理,而是去给听众造成一种迷糊的印象,并带来美的享受,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忽悠得有美感,最后还要让人家感激你。
  这些“忽悠法”在保健品市场较常用,很多保健品的说明书和广告词是非常复杂的。有的“学者”却非常相信自己的胡扯。就像我手下一个挺聪明的小伙子不知道怎么的,迷上了一个“发愣功”整天捧着一本轮子书念念有词,完全迷到那个里头去了。那本书的写作手法和我们的保健品说明书差不多,容易让人上当。所以说,搞这种手法的兄弟要注意了,千万不要吧自己搭进去了。我要在这里说几句题外话,以前有一个做保健品的哥们还真的相信自己的保健品有效,整天没事拿着个罐子喝海藻。愣是把自己喝成血液酸性值偏大,在圈子里传为笑谈。投资大王巴菲特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石油商死后上了天堂,结果圣彼得说:实在抱歉,我知道您在世时行为正派,做了很多善事,但是天堂里已经饱和,实在住不下人了。这个石油商说,不要紧,我有办法,他对天堂的大门大喊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啦!马上从大门里跑出一大堆人,要赶到地狱去。圣彼得吃惊地看着这一切,说:“现在你可以进天堂了”。不料石油商说:“不,我想去地狱,说不定这个消息是真的呢”。
  后来,那样搞学术越来越困难了,有好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中国人渐渐的走出去,见得世面越来越多,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都能来几句“yes,no”了。设计院的普通小伙子都会抄这些了。以前玩的那一套越来越玩不转了。要找一个别人不知道的东西太困难了,现在的出版业太发达了。还有几个不知道那里冒出来的小混蛋到处在网上贴我抄袭的原件,搞的那段时间我总怀疑给我干活的小伙子是不是嫌钱给的少了。开始在9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还是直接抄国外的当红建筑师、理论家的东西,后来只好找外国不太有名但是比较有“深度”的东西来抄。这在商业上叫“细分市场”。另一方面是外国人渐渐走进来,中国也有钱了,那些原来喜欢在世界各地到处流窜的所谓的大牌明星们纷纷来到中国淘金、讲学,寻找机会。市场慢慢也有了一点竞争。
  你想,人家original的都不值几个钱了,二手货还能卖多高的价钱?
  上面说的那些招数还有人在玩,不过一般在二线城市,就好比我们公司的前一代保健品只能在二线城市销售一样。一线城市的消费者比较难认同仿造货。一系列的经历让我深刻的反醒了自己的前15年的学术生涯,痛定思痛后,认识到,一定要有自己的产品,这个产品可以是学术,当然也可以是别的东西。这个产品一定要打上我老钱的标记。否则就是为别人打工,也就永远没有自己的出头之日。永远给别人的东西拉帮套。别人赚了钱,当了大师、吃上了肉以后,你连汤也没的喝。看到有的年轻的弟兄,为了外国一个理论小数点后面的3位的一个数值争论的面红耳赤的时候,我总要在心里骂一声傻逼。人家就是要吸引你们这群傻瓜去抬轿子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和你有什么关系。你对它懂得再多,也不能改变你的生活。人家的生活却朝好的方向改变了。
  做学术和做生意一样,都要得到话语权力,也就是谁说了算,也就是谁是老大。在公司里,谁的股金多,谁就是老大。在建筑系里,谁的官职大,谁的门生多,谁就是老大。这些都是很简单的道理。所以大家都知道应该怎么做,除了傻瓜,谁也不会迷失方向。但是做建筑学术的时候,很多事情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我敢说,没有谁能够拍着自己的胸脯说,能够完全把这个圈子看清楚。我看明白了,做学术,要有自己的品牌。
  你会发现,很多老外,年纪轻轻就有自己的一套,有个光头的,一只眼睛蓝一只眼睛黑的哥们逢人就说他的垃圾建筑理论,大意是:既然建筑终究要变成垃圾,为什么不干脆造成垃圾的模样,省得以后拆的时候麻烦。虽然听上去明显是胡扯,可是人家真的很敬业,拉着一个人就说,好像祥林嫂一样。旁边的几个中国人见了就笑。那个时候我才感到,怪不得中国人不行,要是他以后一不留神成了名,不就又是一个“小师”了嘛。只要有了名声,谁还来看你的理论是怎么回事?你好好读读很多所谓的理论,也就是瞎胡扯。比如:哥伦比亚大学搞的计算机建筑实际上就是建一个怪怪的模型,然后胡吹一通。建模这种事情在中国都是由民工兄弟来做的。但是人家愣是整出一个学问,全世界各地的学生顶礼膜拜。多好!我常用这个实例启发我们公司的广告文案人员。
  做我这样的生物科技和做建筑学理论一样,最重要的不是“技术”或者“学术”,在这两个学科中,真正“硬技术”比较少。所以如果能下决心,开始的时候搞自己的品牌,勒紧裤腰带做广告,说不定就可以做出头。要是一味安于现状,最后肯定没有多少出路。一定要坚持,坚持自己的学术,坚持自己的品牌,从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
  建筑学的东西是不用讨论的,一样东西,没人计较它是对还是错,只会计较它是不是还在流行。所以,基本上没有任何理论的正确性得到明确的验证。要能被别人承认,要是科学上的事情比较好说,做一个试验得到一些数据就可以了,或者,搞一个原子弹。响了,就是做对了,没有响就是没做对。这种评价标准总在老天爷手里。
  建筑学和保健品就不一样了,建筑学学术的好坏看的内容就太多了,很多东西不是你在书斋里能控制的。所以说,中国人能放原子弹,能做洲际导弹,能放卫星,可就是出不了国际建筑大师。
  从我能记事起,建筑学的潮流象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从“古典派”、“大屋顶”、“苏联式”、“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生态建筑”、“表皮”……。谁知道明天会冒出一个什么什么“主义”。这和保健品行业非常类似;来回变,开始是什么人参口服液,(就是糖水加色素)。后来又是一只王八灌一火车的“甲鱼精”,现在是各种悄悄掺入“韦哥”的“壮阳药”。和建筑学一样。明天会流行什么,只有天知道。与其在追星的过程中迷失自己,还不如踏踏实实做一点事情。没准,明天就轮到你了。
  钱氏定理二:动手强抢别人的东西,决没有什么好下场(在一般情况下)。
  第一条定理花了我10年的时间,然后用了我2年的时间了解第二条定理,这个定理是定理一的推论。不要抢别人的东西,抢别人的东西没有好结果。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这要把握一个度。该出手的时候还是要出手。给别人打工挣得的钱肯定没有自己单干来的多,所以一旦条件成熟,就要把老板一脚踢飞自己干。但是,这和直接动手去抢是两回事。
  教书10年以后,我变得很消沉,不知道路在那里。难道熬年头,等着从副教授变成教授,然后光荣退休?平时做一点工程,骗一点茶水钱是不能实现抱负,我是一个不甘于平庸的人,喝彩的人太少了让人受不了。
  促成我转变的最早的契机是我的女友,有了女友以后,需要一些比较物质的东西,以前的所谓学术并不能提供多少帮助。还有一个方面的想法是:过了找女友的年龄还搞那种学问干什么?这种学术的销路不太好,或者说,基本没有销路。你说什么都没有人听。只有一些小男生小女生愿意听一听。说白了,这种学术也只能骗骗小女生、小男生用。当然想找二奶的可以继续这样做学问下去。学生的好感很不可靠。说个笑话,现在小家伙们拿一个你的塑像当神一样拜,每天早请示晚汇报,等将来他反应过来了,整天拿针来扎。
  怎么去得到自己的品牌哪?听说捷径是得到“西方学术界的承认”,困难,实在是太困难了。没有自己的东西能得到人家的承认台困难了。
  比如,有一次系里来了一个西方学者,我以前花了很多时间研究他那套混账理论,在国内写了不少关于他的文章。为他抬了很长时间的轿子。也常有联系。由于以前自己的“功劳”和老先生在推广自己理论初期对我的鼓励,我自己觉得有了一点资本。所以在老先生来了以后,我就有点不能自持了,在老先生面前大讲一通,从希腊、罗马说到长安、北京,从苏格拉底说到孔夫子。最后我提出,老先生的理论在某一个地方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在逻辑上不能自洽,是不是能按照我的想法做一点修改?老先生始终面带微笑,听我说完以后,来了一句:“你懂得比我都多”。然后,起身,拍拍屁股就走了。留下我一个人在那里发愣。现在想来,都怪自己当时年轻幼稚,不懂江湖规矩。这就好比,人家好不容易做好了一锅饭,我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就想端着碗去吃饭,这怎么可以?这是什么行为?这不是明目张胆的大白天要饭吗?这样的行为怎么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人家搞这样一套东西容易吗?我凭什么没有任何劳动就获得别人的成果?今天想到这些事情还觉得惭愧啊。当然,用一定的办法做人家在中国的总代理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也要换一个谈法。在生意场上也是同样道理,前几天,一个以前跟着我做我产品代理销售的销售代表跑到我面前说,我公司的产品怎么怎么好,他想也开发一个类似的产品,想用我公司的销售渠道。然后给我一定的利益分成。我也是面带微笑,说:“你想的真周到,我过几天做一个详细的计划。”,一转头,我立刻通知各级销售商,停掉了他的货。还想玩我当年玩过的招数?没门!
  做自己的学术产品又是谈何容易啊。虽然我在学术上没有什么名堂,对于学术界的情况还是有所了解的,象我这种野路子出身的,没有系统的掌握一门过硬的学问,总是浮在表面,做学术是不能深入下去的。所以,总是不能混进圈子里面去的。现在开始学习一个什么什么学术也是太晚了。想来想去,找不到自己身上有什么优点可以做真的学术。但是天无绝人之路。以前的一个高中同学做保健品的代理销售,因为资金不够,拉我入伙,我投入了20万元,在我的坚持下,逐渐不做别人的代理,而是做自己的产品。真正把把15年所学、所想真正的投入到商业运行中去。很快就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钱氏定理三:要尊重别人,更要自尊。要有礼貌,办事要得体。
  自己出来以后见了更多的世面,但是对世界的认识的基础还是以前打下的。现在我的国际的交流项目很多。这种交流的基础是对西方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你自己合理的行为才是得到别人尊重的关键。在合作中,一定要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要维护对方的利益,让对方得到应该得到的东西,更要维护自己的利益,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些文化方面的东西都是在学校期间领悟到的。上个月,由于做广告得需要,公司花大钱从美国请来的一个托,他肥头大耳、络腮胡子,一副让人信任的样子,请他扮演外国专家,说好了一万美金,只包住宿,来回机票自理。先让那边的办事处预付了5000美金。没想到这老混蛋到了我跟前以后,突然提出要比合同高出一倍的价格,我好好和他说了一阵,他却因为知道时间紧再请一个人麻烦。死活不肯,nnd,我先顺手赏了他一个耳光,又说,tmd你小子不过是一个小混子,少在这里给老子装大,你到了这里就是到了我的地盘,不听老子的,找人修理你,就这样把他小子给抽醒了、说通了。他终于合作了,凭良心说,活干得还不错,挺卖力,挺专业。事情搞完了以后,我说,你小子这次由于犯混,罚款5000美元。剩下的钱没有了。立刻让保安把他请出去了。这样的国际合作不算很成功,还有更成功的。其实,很多所谓的外国专家在外国的时候也是狗不啃狼不吃的。也是很谦虚的,只是到了中国以后被人给了太多的脸面,才抖起来的。他们有可能在国外的时候练平均工资都拿不到。外国一个建筑学教授能挣到的钱比不上一个才毕业的计算机本科生。大量的先锋派建筑师盖的房子没有我们一个毕业不到两年的孩子多。所以,你可以想想,什么样的人才会去学习建筑。你还可以想想,你小学时候成绩中下等的孩子是不是写文章写不利索?这样的孩子在国外只能去当建筑学教授,因此,很多建筑学教授的文章你看不懂是正常的。我在学校的时候就常发现,那些所谓的大牌明星到了中国以后也是到处找活,到处嗅。和咱们是一样的。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也不过是他们的实践机会更少、奖更多而已。那些什么奖什么奖的也就是一群没有正事干的人捣鼓的鬼玩意,和一切闹鬼的东西一样,信则有,不信则无。有些弟兄,总是说自己不行,自己不对,要好好学习。这就上了别人的套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有些哥们在对外合作中总是忘记维护自己的利益。非常要不得,这样不仅不会得到人家的好感,还让人家在背后笑你傻。不会给你应该有得尊重。比如,有的哥们把设计费上亿的工程介绍到国外去,自己只得到了一个很小的位置,也就相当与我们公司的科长而已,要是这个哥们把工程介绍给我,我肯定给他副总裁的位置,待遇就要好得多了。或者,这个哥们把这些工程都揽到自己的怀里,然后用自己的什么“土墙”或者“在高楼上种竹子(后来没有种活,竹子全死了)”或者“头下脚上(后来被拆掉了)”等一系列理论付诸实施,说不定还真的能走通“第三条道路”。也不用整天甩着膀子办展览的挣一点可怜的名声了。中国人谦虚是好的品德,但是在老外面前一定不要过分谦虚,过分的谦虚就是不尊重人家。也得不到人家的尊重。

相关文章:
关键字Tags:总裁回忆录:学术带来人生成功
(责任编辑:演讲网 yanjiangcn)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HTC公司董事长王雪红的成功之路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