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演讲网

写作顾问

更多 >>
王  临
王 临
演讲网站长、《好口才》项目组组长、公文写作专家、公务...[详细]

竞聘答辩题目

24小时求稿热线:13220535006 王老师    演讲培训热线:18601080848 周老师

公开竞聘副县级干部考试热点问题集锦

文章来源:演讲网 未知 文章作者:admin 点击次数: 发布时间:2013-05-03 15:28

本文根据最新的时政热点总结了竞聘副县级干部的试题,并进行了条理性的分析。

一、如何解决农民工问题
  近几年随着城市农民工人数的增加,以及农民工问题的凸显,中央越来越关注农民工的权益。但是从目前国家层面透露出来的信息看,似乎仍未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首先,目前农民工存在的问题分析。大家都看到的显性问题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社会保障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第二,农民工工资容易被拖欠;第三,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条件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第四,农民工子女就学难以在城市得到有效保障等等。其实,就根本上而言,其关键问题在于农民工进城务工基本都属于自发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管理,同时一旦发生劳动纠纷、生活困难(包括疾病)等问题时,基本上没有任何机构能帮助他们有效维权,只能依靠他们自己解决。 
  如何有效解决农民工问题:  
  第一,建立农民工劳务服务组织,最好能够建立一个政府主导的农民工劳务输出公司,具体负责技术培考、技术核训、工作安排、民工社保等工作,使其在农民工的就业中其主导作用。其运转资金由政府出。当然,培训费用也可以作为其资金来源之一,但不能作为主要的。农民工通过和劳务公司的劳动合同与劳务公司发生部属关系。  
  第二,建立工种考核机制,实行单一工种的级别制,在按相关行业要求实行考核,考虑到民工的文化水平有限,所以以实际操作技术考核为主,关键是要凸显出农民工的实际工作水平。单位根据实际工作能力发放工资。用人单位直接将工资汇入劳务公司提供的民工账号,如果发生工资拖欠则由劳务公司出面负责交涉,为民工维权。  
  第三, 农民工在城市的医保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可以由劳务公司在当地的派出机构与当地重点医院签订医保使用合约,确保医保基金的正常使用。这样可以比较有效地避免医保资金管理出现混乱局面。  
  第四,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不宜纳入到城市教学体系中。原因有二:第一,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繁重,对子女的照顾相对缺乏;第二,教育最好能保持一贯性,农民工工作地点不固定,必然致使子女也跟随其反复转学,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的有效性。所以农民工子女的就学安排在老家是合理的选择。  
  第五,其实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大力支持农村建设,使农业尽早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使农民的生活早日得到有效改善,使大量的人口在农村安居乐业,这才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之策。
二、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增多,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特别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经济增长放缓、许多企业停产或半停产、新增就业岗位减少,给广大高校毕业生带来了就业寒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召开了专题会议,下发了专门通知,出台了系列政策举措。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拟投入420亿元资金。”省委省政府发出了“保就业就是保民生”的号召,一系列促进和保障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相继出手: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专项资金,鼓励大学生创业;对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给予适当补贴,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给予基本生活费补助;继续并扩大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对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报考公务员实行加分优惠,自愿到西部地区工作的大学生,可以“户口不迁、来去自由”;投资1000多万元筹建毕业生就业常设市场,为大学生求职提供平台。  
  各高校应一手抓教学改革,一手抓就业指导;一手抓思想教育,一手抓就业帮扶。通过主题化活动、基地化依托、网络化促进、项目化资助、多样化激励、社会化实践、规范化培训、专业化辅导,广泛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接受创业知识教育,接受创业技能培训;开展舆论引导、心理辅导、活动指导“三导”活动,力促毕业生就业。改革培养模式,着力使“教育产品”与就业市场“无缝对接”。“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校的呵护培养,为学子们走向社会提供了本领,奠定了基础。  
  企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战场,人才引进也是企业发展的支撑力。面对大学生就业寒流,各企业要通过校企战略合作、举办招聘会等,为学子就业拓宽渠道。企业树立“为人才搭建舞台,让理想不再流浪”的理念,主动出击,深入各高校招贤纳士;与此同时,各类培训、中介服务机构适时推出“破冰工程”,为大学生 “强筋壮骨”、导航服务。  
  各部门单位积极推出大学生优先就业政策,拓宽渠道创造机会让大学生就业,乡镇、农村也要为大学生就业提供锻炼岗位。 
  大学生就业事关全局、涉及长远,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关心、关爱,也需要大学生自身的自信、自立、自强。当前,“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并存的现象说明,我们大学生还须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解放思想天地宽,转变观念出路多。农村基层、中小企业、西部地区、自主创业……这都是大学生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这个支点,不能等,不能观望,要靠自己去寻找、去发掘。
三、如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根本上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基本内容是强调人类的发展权利、环境权利与保护环境义务的统一,当代人及后代人发展机会相平等。具体实施:第一,制订法律法规,依法保护环境,如一些地区出台环境污染事故处理办法,明确环境工作目标,明确管理职责,追究环境污染事故责任;第二,在污染控制战略上,由以往的“末端控制”向“源头控制”转移,推行清洁生产;第三,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作为环境保护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坚持污染防治与自然保护并重的原则,改变以往重污染防治轻自然保护的做法;第四,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协调人类同环境的关系,改变以往片面追求经济优先或环境优先的做法。
四、怎样树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对政绩所持的态度,包括为谁创造政绩、创造什么样的政绩、如何创造政绩、如何评价政绩等基本问题。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就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可能落实正确的政绩观。”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的关系提供了思想方法上的钥匙。
  坚持以人为本,明确创造政绩的价值目标。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根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以人为本贯彻落实到政绩观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为什么创造政绩、为谁创造政绩的问题。是为个人还是为国家和人民,这是衡量领导干部政绩观正确与否的分水岭。牢固树立了“为人民群众创造政绩”的观念,就必然会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和真抓实干的精神去对待工作,以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国家的发展繁荣和人民利益的实现作为自己幸福,而不会以个人的进退荣辱为怀。反之,如果只是为了个人保官、升官和发财、享乐,就必然会以敷衍塞责、虚与周旋、草率应付的态度去对待工作,热衷于搞“花架子”、“形象工程”之类的东西。由此看来,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对正确政绩观的本质要求。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把握政绩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应该把能否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衡量政绩的根本指标。离开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只能是片面的、畸形的、短期的政绩,甚至是“败绩”。
  要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政绩观转变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政绩观。一个时期以来,一些领导干部片面地认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只有GDP才是真东西、硬东西。因此,他们将GDP的增长视为衡量政绩的唯一指标。这种错误的政绩观已经导致不少严重后果。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必须既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用加快经济发展的实绩来体现政绩,又要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的全面发展,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在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上创造出新政绩。
  要从单纯追求局部利益的狭隘政绩观转变为全局协调发展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中的“协调”,是指经济、社会、自然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把这几个方面的事情干好,把这几个方面的关系协调好。如果只管局部不管全局,只管城市不管农村,只管经济不管社会,只管人的眼前利益不管自然生态,即使某一方面暂时“上”去了,最后还是会掉下来,而且还会付出更大的成本或代价。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的系统性、协调性,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各方面的力量,在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中创造出新的政绩。
  要从单纯追求眼前发展的政绩观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强调的是发展进程的持续性。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反对不计成本、不求效益的“发展”,反对以牺牲环境、生态为代价的“发展”,反对忽视社会公正的“发展”,反对牺牲后人发展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创造出新的政绩。这也就是说,我们创造的政绩,不但要能够经受住现实的检验,也要能够经受住科学的检验和子孙后代的检验。
  具体措施:
  建立健全政绩考评机制,形成科学的政绩导向。坚持科学的政绩导向,对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至关重要。以什么样的标准和方法考核评价干部的政绩,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干部的政绩,直接影响到政绩观的正确与否。
  要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机制。政绩应该由群众来评判,通过实践来甄别,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注重政绩考核内容的全面性。考核范围包括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情况、群众生产生活改善情况、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善情况、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能提高状况等。要坚持走群众路线,逐步建立领导干部政绩评议、公示、审核、监督制度,认真解决“公认不公、实绩不实”的问题。
  要建立完善的政绩奖惩机制。奖惩就是导向。要在科学考核干部政绩的基础上,将政绩考评结果有效地运用于干部管理的全过程。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突出成绩的,予以提拔重用;对制造片面政绩和虚假政绩的,予以降职免职甚至更严厉的处分,以此引导干部开拓进取、埋头苦干,打牢长远发展的基础,克服追名逐利、心浮气躁的思想和作风。
  要建立系统的政绩监督机制。在监督对象上,既要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又要强化对班子成员的监督。在监督内容上,要强化对决策的监督,确保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防止决策的随意性。在监督渠道上,要进一步加大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力度,加强对政绩及其成本的监督。在监督形式上,既要强化自上而下的监督,又要强化自下而上的监督。
  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营造有利于形成正确政绩观的社会环境。宣传舆论工作要为树立和坚持正确政绩观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和舆论氛围。要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水平,端正对发展和政绩的态度。要及时发现树立和坚持正确政绩观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人物,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以概括提炼,使之成为可信、可亲、可敬、可学的先进典型。要广泛深入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和各行各业树立和坚持正确政绩观的具体实践和显著成效,在全社会形成树立和坚持正确政绩观的良好舆论氛围。
五、如何建立传染病预防和控制体系
  1、建立体系,依法防治
  安全卫生系统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必须依靠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来保证。这个“体系”应包括环境和安全卫生评价、制订方针目标、建立组织机构,确定职责和工作计划、制订紧急事故应急预案、落实资金和设施以及技术支持等。显然,应对传染性很强、具有突发性的疾病灾害,必须建立并运行“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启动“疾病预防应急机制”,动员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资源,组织全体公民展开科学防治、依法防治,才能真正奏效。
  国务院公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其中包括预防与应急准备、报告与信息发布、应急处理、法律责任等重要内容。该条例的发布与实施,是我国建立“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实行“依法防治”的重要步骤。
  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是“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照该体系和运作模式的要求,卫生设施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应在设计之前进行环境保护和职业卫生评价,以减少布局、功能配置不合理等弊端。
  2、全民动员,科学防治传染病
  “科学防治”是指在对疾病的风险识别基础上所采取的科学的措施、方法和手段。认识上的不确定和不完全性可能会造成行动的盲目、低效或无效,反科学的错误认识还可能扩大危害,造成大众的盲从、恐慌甚至荒唐的迷信行为,引起严重的后果。而只有真正掌握了病毒的致病机理和正确的防治方法,社会全员实施“科学防治”,才可能真正战胜传染病。
  3、加强宣传,提高群众卫生健康意识
  几次传染病实践,暴露了在公共卫生和医疗体系方面存在的弊端,凸显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人民健康及人的自身发展”之间的不和谐状态。
  人们的环境卫生观念应进一步增强,生活垃圾的清除和处理应引起广泛关注,随地吐痰的不良习惯遭到全社会的围剿和重罚;居室通风和环境消毒成为全民一致的自觉行动;人们讲究食用绿色无污染食物,注重户外活动以促进身体健康,增强自身免疫力。

相关文章:
关键字Tags:竞聘,副县级干部,热点问题
(责任编辑:演讲网 yanjia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