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在百年校庆前夕,我报名参加了“凯奇杯”首届北京大学学生“演讲十佳”大赛。从一开始,我就抱着参与的目的,因为作为全国最高学府近年来最大规模的演讲比赛,汇集了一大批演讲高手,他们中有前校辩论队的“老将”,有在校际比赛中获奖的新秀,也有经常参加模拟法庭的法律系同学。作为一个没有什么经验和名气的理科生,我的劣势是可想而知的。但结果是我不仅以高分夺得了第一名,还得到了最热烈的掌声,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记者的问题时,我半开玩笑地说:“我是抱着当一片绿叶的心态来的,谁知绿叶太少,红花太多,‘物以稀为贵’,我就得奖了。”实际我得奖的重要原因就是突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我深知在北大要想引起共鸣,重要的不是华丽的词藻和娴熟的技巧,而是个性和思想。初赛过后,我就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比较突出的选手都是文科专业的,而他们在风格、主题、选材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基于此,我决定进行一项大胆的尝试,树立一种纯理科的演讲风格。具体地说,我是这样做的:
主题:理科生的世界
北大素以文理并重而出名,但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北大还未成为真正的综合大学,学科之间,尤其是文理科之间还存在着互不了解的情况。在多数人看来,理科生的生活是单调的,为了破除这种偏见,我便把演讲的主题定为展示理科生丰富的生活、多彩的世界和北大精神的深刻理解。我把演讲题取为《另一只眼睛》,其意便是文理科是北大两只眼睛,只有双眼并用,才能看得清楚。
结构:层进式的分析
和一般“主题——论证——结语”的结构不同,我采用的是层层推进的分析结构。演讲的一开头,我引用了《北大往事》里的一句话反映一般人对理科生的看法:“什么是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区别,就是文科生踩在银杏落叶上有感觉,理科生则无动于衷。”针对这句话,我提出了我的不同看法,一下子抓住了观众。但我并没有直接进行驳斥,而是先回顾了我的大学生活——它似乎是单调紧张的,然后用三个“我们没有……但是我们……”的句子展示了理科生生活丰富多彩的一面。随后我提出了主题:“其实,文科和理科是北大的两只眼睛,角度不同,看到的却是同一个北大,现在,就让我们用这另一只眼睛来看看北大吧。”接下来我就进入演讲的高潮——用了六个学科的知识阐述北大精神,最后提出了对北大的期望:“我希望在下一个百年,这条北大曲线能常有正的斜率,换句话说就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语言:完全的理科化
语言的运用是风格的核心,我的这篇演讲就完全采用理科的知识(为了通俗起见,不超过中学的知识范围)来阐述,收到了一种亦庄亦谐的效果,既深刻地说明了问题,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我的这种方法其实并不新鲜,实际是我国传统的“赋、比、兴”方法的一种应用。如开头对理科生活的描述就是“赋”,而后面的两段排比都是“比、兴”合用。尤其在阐述理科生眼中的北大精神时,用学到的知识兴起思考,用地理学、生态学、物理学、化学、相对论、统计学的知识“比”北大精神,用物质结构“比”北大精神的复杂性,用拷贝“比”在北大的学习,用病毒“比”北大的不良风气……
事实证明,我的做法是正确的。在决赛时,我的演讲一开头就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几乎是句句有掌声,最后作为唯一的理科选手夺得了最高奖。赛后评委也对我的演讲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是“用他一个人的独特性实现了全场的多样性”(郑也夫),“内容战胜了形式,思想战胜了技巧”(白岩松)。
专家为您服务 咨询热线:13220535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