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四月,我们参加了由北大、人大和北青院三校管理系联合主办的“正菱杯”首都高校辩论赛,本次辩论赛的最大特点是只有一个辩题:“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正方);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反方)”。辩论实行单循环赛制,双方的立场由筹委会提前决定,即当我们持反方立场和一个代表队进行辩论后,还要持正方立场和另一代表队辩论,因此,我们在准备第一场辩论的立论时,必须同时准备第二场的立论。为了争取现场观众的支持和评委的好感,这两个立论最好是统一的,至少也应该是互不矛盾的。
鉴于辩题中“扫屋”与“扫天下”的比喻性太强,很难给定严格定义,所以我们首先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将“可以”明确定义为“可能和许可”,将“何以”定义为:“怎么肯和凭什么”;估计辩论双方对“扫天下”定义不会有太大的争论,我们就定义“扫天下”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或实现个人的理想)。因为本次辩论赛以“配合首都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提倡从基础文明做起”为宗旨,我们将辩题中的“扫屋”定义为:个人基础修养包括文明基础修养和实践基础修养的培养,因为个人基础修养,无论是文明基础修养还是实践基础修养,都可以分为内在修养和外在修养两部分,而双方的辩论焦点应该在于是否将个人基础修养的理解分成两部分:缺乏基础修养的人不可能“扫天下”(反方);而仅仅缺乏外在修养的人却有可能“扫天下”(正方)。这样的立论,不但使辩题有了可辩性,还使我们由反方立场变为正方立场时并不使人感到自相矛盾。
但当我们作为反方辩论时,对方却简单地将“扫屋”定义为“打扫环境卫生”,并从不打扫环境卫生的人也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的角度展开了他们的观点。我方辩手首先批驳了对方不扫屋仅是指不打扫环境卫生的立论,辛辣地讽刺对方的立论无异于将“鹤立鸡群”仅仅理解为“一只鹤站到了鸡群中”,并连续追问对方“连一屋都不肯扫的人(主观上)怎么肯去扫天下?”“连一屋都不会扫的人(客观上)凭什么去扫天下?”对方辩手虽然一再指责我们在辩论中将“扫屋”的定义无限扩大,但终究因为他们的狭隘定义在立论上就失去了观众和评委,因而导致失败。
首场轮空并在第二场辩论中持反方立场的代表队在辩论过程中显然是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提出了无论是缺少文明基础修养还是实践基础修养的人都不可能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我方辩手胸有成竹,立刻指出基础修养分为内在修养和外在修养两部分,尽管内在修养对于实现个人理想有重要意义,但表现在外界环境和外部形象方面的外在修养对实现个人理想不一定有意义;特别是现实生活中,“一个不注意外界环境的人是否应该抓住机遇实现个人的理想?”“让不让一个不注意外部形象的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尽管对方辩手素质较高,反应灵活,终因在立论上准备不足,以微弱的劣势惜败。
作为市属专科院校的小校的辩论队,我们在双方辩手存在差距的情况下,之所以能够在这次辩论赛中战胜对方,主要是因为对方的大意,但也不能不说得益于成功的立论。
专家为您服务 咨询热线:13220535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