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4日,功夫巨星李连杰在复旦大学进行了一场名为“心灵环保”的演讲的。这是他作为中国红十字协会大使,致力于宣传中国红十字会精神的又一次演讲,在此前,李连杰还在四川大学和北京大学等高校举行了同样以“心灵阳光工程”为总主题的讲座,场场爆满,反响极好。然而,在复旦却遭了“冷场”:不仅报告厅上座率只有八成,而且一个半小时的演讲过程中,听众都很沉默,气氛沉闷,完全没有北大和川大的那种火爆效果。对此,功夫皇帝只得称“复旦大学的校风严谨,同学们都很严肃”。 为何李连杰复旦演讲如此冷清,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呢?是因为演讲的内容太乏味,不受学生们欢迎吗?显然不是,要不然为何在北大、川大演讲同一话题却非常成功呢?其主要是因为演讲者在演讲时没有吸引听众的注意,没能抓住听众的兴趣,相反,还挫伤了听众的审美期待。 听众最感兴趣的是演讲者的个人成长经历、特殊专长领域、亲身经历的感人事迹,如果能把要讲的主题融入这些元素中,一般能抓住听众的注意力。李连杰作为影视明星,听众在意的是他的演艺才华和成才经历,大部分学生都是喜欢李连杰的电影,都是慕名而来的,希望一睹功夫皇帝的演艺风采,从他的奋斗历程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或教训。但是他却基本上不谈自己的成长历程和从艺经历,而尽职尽责谈论“心灵环保”,这显然不是他自身的专长,也非听众的兴趣所在,而且,在演讲中,这些不太形象化的内容说教偏多,实例太少,听众不能轻松地自由地从中接受和提取信息。例如李连杰常提“爱和慈悲是不会有敌人的,短暂的得失不要看在三五年里,十年后这些得失会变成一种力量!”之类的话,这种语言虽然不乏理趣和启迪意义,但是对于大学生,显得有些枯乏和寻常,没有“陌生化”的效果。至此,听众的审美期待被挫伤了,演讲者无法将听众带入自己精心展示的心灵世界,听众也无法与演讲者一起达成情感共鸣。直至李连杰讲到“小时侯想当一个守公园的”个人经历时,演讲才总算推向了高潮,现场气氛好转,虽然个人经历只是简单带过,但就是这短短的5分钟,却得到学生们的热烈回应,听众融入并参与到幽默有趣的演讲内容之中了,随后气氛又再次陷入沉闷。可以说,这也是李连杰当时没能很好地控场的原因,作为演讲者,他没有迅捷地根据听众的需求和现场氛围的微妙变化,来改变自己的演讲策略。所以后来很多学生纷纷表示:“能够了解关于李连杰的从影经历,个人的奋斗历程,这比他向大家空口白话地讨论心理问题要有趣得多。” 此外,当一位爱好武术的学生,要求“功夫皇帝”现场来一段拳法时,却被拒绝,这也无疑让影迷失望,让大家的审美期待遭挫。与此对应,李连杰的北大演讲,正因为结合自己谈论了切身经历和奋斗历程,还表演了武术,满足了大家的要求,所以才会反响良好,取得成功。 由此可见,李连杰复旦演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因为演讲内容的偏离,控场的失误,这也是每个演讲者易犯的错误,从中,演讲者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专家为您服务 咨询热线:1322053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