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性
演讲又称演说,“讲”是讲明道理,诉说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演”是借助声音、表情、动作来加强演讲的生动性。演讲以讲为主,以演为辅,运用有声语言,加上“无腔圆、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2、独白性
演讲者是演讲活动的主体,在整个演讲过程中,听众始终处于接受地位。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演讲,是高度个性化的产物,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形态、口才的综合反映。一些演讲者,他们站在讲台上虽然侃侃而谈,旁征博引,有时还能插入一些令人捧腹的俏皮话,说理以乎也很透彻,但演讲却往往不能激起听众热烈的反响。听众既不动心,也不动情,原因何在?这就是因为他们的演讲只有客观的叙述,而没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缺乏自己独特的观点与感受,没有鲜明的个性,也就是缺少感染力和号召力。
3、时间性
演讲直接诉诸听众的听觉视觉感官,有很强的时间性。首先在内容上,古今中外的著名演讲,都切中时代脉膊,属于那个时代的声音。如英国丘吉尔1940年5月 31 日的《出任首相后的首次演说》、 斯大林1941年7月3日的《广播演说》,都是当时反法西斯斗争的直接果实。其次,一次演讲的时间,受听众可接受性的制约。虽然有些演讲几小时甚至几十小时,象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演讲》、鲁迅的《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都是久负盛名的长篇演讲。但大众化的演讲,终究以短居多,以短为贵,长了又没有新鲜的内容和观点,就没有人愿意听。
4、宣传鼓动性
演讲不宜于表现那种悲观压抑、沉闷的感情,更不宜表现那种以自己之得失的缈小、狭隘、猥琐的个人私情,而应着力表现对祖国、对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深切热爱,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总之,真正的演讲,要着力表现阳刚之气,使人振奋,使人鼓舞。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在1863年11月19日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墓落成典礼上的演说,只两分多钟,
听众五次鼓掌,结束后的掌声长达十分钟。
纳粹德国用“闪电战”突袭欧洲拥有300万大军,号称欧州最大陆军强国的法国,使其在短短的30天中溃败。6月17日,法国最高军事统帅贝当元帅命令法军投降,他说:“为了减轻法国人民的忧愁,除向德国放下武器外,别无选择。”贝当的演说作为历史上臭名昭著“投降元帅”的演说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在贝当投降的当天,法国国防部长戴高乐将军突然出走英国伦敦,贝当投降政府为此缺席宣判戴高乐死刑。几乎与此同时,伦敦的BBC广播电台向全世界播放了戴高乐在伦敦发表的演说:“……我是戴高乐将军到英国土地上的军火工厂的一切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发出号召,请你们和我取得联系。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法国抵抗的火焰不能熄灭,也绝不会熄灭。戴高乐永远和你们在一起,自由独立的法兰西万岁!”在法国人民处于屈辱、痛苦和危难的时刻,法兰西升起一颗灿烂的政治、军事名星。戴高乐的演说有力地鼓舞了法国抵抗运动的战士和人民的斗争,也使他成为法国人民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英雄,与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齐名,永垂青史
专家为您服务 咨询热线:13220535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