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这,或许就是我的“模型缘”。“缘”自老师,更“缘”自海军……
从小就喜欢舰船玩具,稍大些,就喜欢舰船模型了。事实上,真正搞清楚“玩具”和“模型”的概念,那是我当兵以后的事了。
从幼儿园到小学,没看到过真正的军舰,那时对军舰印象,都来自图片,其中不少还是“卡通”式的。百货公司的玩具柜台里,没有模型,只有玩具。而那几款军舰玩具实在太贵,贵得我用一年的零花钱也买不起。于是,便自己动手做。当然,做出来的也只能算是玩具,算不得是模型。
参军后,我在海军观通站干报务。隔壁雷达分队有许多美帝、苏修的海军兵器图,大都是介绍各类舰船的,有空我就借来阅读。那些战斗舰艇的英姿迷倒了我,渐渐地,就萌发了要做一艘舰艇模型的想法。
那是70年代中期,具体哪年忘了,回沪探亲时,在南京路新华书店买到了一本《少年舰船模型》,真是如获至宝。书不厚,因为是写给小朋友看的,所以内容深入浅出,一看就懂。书价才6角,却附送了5套舰船模型图纸,其中那套国产导弹护卫舰是我的最爱。正是这本书,把我带进了模型世界。这时,我才知道了什么是玩具,什么是模型。同时也知道了,我喜欢的是模型。探亲归队后,我就钻进了属于我自己的模型天地,处女作就是那艘导弹护卫舰。开始备料,到处收集铁皮罐头盒,拆开、洗净,用木锤敲平。锋利的铁皮把我的手划得伤痕累累。各种规格的铁丝、铜丝,也捡了一大堆,洗净、拉直,待用。那些烙铁、剪刀、角尺等工具,都是现成的。于是,就开工了。因为有图纸,照葫芦画瓢,做起来并不太难。一位水警区修理所的技师还夸奖了我的焊接技术呢,说是达到了专业的水平,可以去考级了。难的是动力部分,因为图纸没有动力安装的说明,让我走了不少弯路。最后在雷达技师的帮助下,自己绕制成了小电动机,才终于完成了这件作品。
还是从那本《少年舰船模型》,来说我的“模型缘”吧。那本书的作者叫苏源流,是中国第一代航模教练。他的职务是中学教师,高级职称,享受教授的待遇。退休后,他被离我们扬子江码头不远的上海市北虹中学聘去搞航模活动,这是那所学校的传统强项。学校破墙开了家小店,专卖模型材料。一次下班途中,我发现了这家小店,如同发现了新大陆,迫不及待地冲了进去。店里陈列了几套简易的图纸,我发现了几个疑点,就请教营业员,无奈这位女孩讲不清楚。这时从里面出来了一位老先生,矮矮的、胖胖的,面慈目善的样子。他叫住了正要扫兴离开的我,问我有什么问题。他说,他看出了我是海军。于是,我们就交流了起来。哪知越谈越投机,真的是相见恨晚,直到小店要打烊了才与老先生告别。老先生随手扯过一张纸片,给我留下了联系方式。我一看那纸片,顿时傻了。“苏源流”!原来老先生就是那本书的作者。之后,我就常跟他联系,向他请教过许多问题。他送给我不少模型资料和图纸,还带我认识了不少航模界的朋友。从此,我的模型制作,算是走上了正轨。
在苏老先生的引见下,我又认识了一位中国舰船模型界的权威,他叫赵幼雄。赵老师是舰船模型的国际A级裁判,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人,我对他崇拜至极。那时我被调到海军411医院工作,上班时间可以自己掌控,所以一有空我就到他家去,向他讨教问题。和苏老先生一样,他也是个毫无保留、诲人不倦的人,我在他那同样获益匪浅。在我转业的那年,有几个月时间在家等待分配,无事可做,正好他介绍给我一笔“生意”,为某中国帆船博物馆制作一艘当年林则徐在鸦片战争时使用的木制快艇。这着实让我受宠若惊,当即表态,一定圆满完成任务。这艘快艇的图纸是意大利人画的,属于“出口转内销”,全是洋文,我一个字也不认识。不过这不要紧,图能看懂的。模型有60多厘米长,从采购材料开始,到竣工交付,足足近百个工作日。期间,赵老师曾多次来现场指导。有好几道工艺,我都作了“创造性”的发挥,得到了老师的赞许。之前,我还为某航海学校制作过一艘集装箱船的模型,作教具用的。
之外,我还有一位益师良友,就是《舰船知识》。这本杂志是79年创刊的,至今已有30多年,我坚持订阅,一期不缺。有几期弄丢了,马上寄钱到北京的杂志社补齐。杂志中常会介绍一些模型知识,发表一些舰船模型图纸,我都当作宝贝,细心收藏着。
这,或许就是我的“模型缘”。“缘”自老师,更“缘”自海军!
(责任编辑:演讲网 yanjia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