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两会”上,脱贫攻坚、精准扶贫依然是热议话题。脱贫攻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惠民工程和幸福工程,也是一项综合性较强、难度系数高的伟大事业,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是千年发展目标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已经基本实现了大部分千年发展目标。仅减少贫困人口一项,在1990年到2011年的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4.33亿,提前5年实现了减贫目标,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
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通过采取“精准扶贫”等举措,交出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单——在去年中国脱贫攻坚首战之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40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超过240万,而且这已是连续第四年实现减贫1000万人以上。
这样的成就举世瞩目,令人赞叹,体现了我党“言必行、行必果”的优良作风。
然而,成绩虽然巨大,但我国脱贫工作压力依然极大。一方面我国贫困人口规模不容忽视,另一方面造成贫困的各项因素还未得到彻底根治。尤为严重的是,在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假脱贫”现象。
当前,有个奇怪而又好笑的现象:以前各地都争着戴贫困帽,现在却忙着摘掉贫困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怪现状”呢?因为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中央高度重视,各地也立下了军令状,层层签订了责任书,在这种压力下,少数基层干部为了尽快完成任务,体现所谓的政绩,所以急了、慌了,继而出现了层层加码、加快进度的现象,产业扶贫中也出现了一哄而上的问题,用形式主义的做法代替了扎实的工作。这也是李克强总理指出的“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
其实,各地为了如期完成脱贫目标,与其说“层层加码”,倒不如说逐级“缩减年限”更贴切一些。比如,中央要求10年脱贫、省里提出8年脱贫、地级市提出6年脱贫,到县里和乡镇更得相应缩短一些时间。在一些地方出现的“数字脱贫”不仅是年限、时间上的“造假”问题,主要是那些还没有摆脱贫困的硬是上报声称已经“脱贫致富”了,开始向小康迈进了。现实中,有些帮扶干部把主要精力用在了“算账”上,“研究”怎么把帮扶对象脱贫的“成绩”尽快“算”出来。
这种“在贫困农户收入数据上做文章,玩数字游戏,靠数字脱贫”的不良现象,实质上是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愚弄百姓、忽悠社会,是典型的“四风”行为在贫困地区的兴风作浪。这种做法严重扭曲了党的光辉形象和人民政府为人民的“公信力”,不仅让扶贫工作的实招被虚置,真金白银被浪费,更重要的是让脱贫攻坚的进程受到延缓。
当前,离2020年全面脱贫的宏伟目标还有不到3年时间,脱贫攻坚工作已经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越来越难过的滩涂,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我们已没有退路,时间不等人,面对脱贫致富这个必须打赢的“攻坚战”,容不得半分松懈,必须攻城拔寨。
当然,也应意识到欲速则不达。诚然,脱贫攻坚是当务之急,我们慢不得、等不得,但是扶贫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此外,每一个贫困地区、每一个贫困群众的致贫根源都不尽相同,因而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各地“摸着石头过河”。在脱贫致富过程中,如果我们总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给钱、给物就是不给技术、不给方法;或总是信奉“拿来主义”,不加区别的照搬照抄。那么扶贫工作必将陷入“年年栽树不见树,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恶性循环,让前期的精准扶贫成果毁于一旦。
因此,脱贫攻坚战不能急躁,不能冒进,更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静下心来、沉下身子,准确分析原因、掌握情况、制定方案,稳扎稳打,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要拿出慢工出细活的态度,做细每一项工作,让扶贫工作做一项完成一项,扶一户脱贫一户,避免出现假脱贫的现象。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我们有狠劲、有韧劲,不急不躁,稳扎稳打,脱贫攻坚任务再难、困难再多,终究会被征服和战胜。为此,越是情况复杂,越是任务艰巨,越不能够急功冒进。一方面,需要各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能将脱贫攻坚工作定性为新的政绩工程,搞一些短平快的扶贫,而是要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崇尚实干、狠抓落实,将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啃下来。另一方面,还得完善程序,强化考核和评估,严防脱贫成果弄虚作假。有关部门要通过采取组织考核、委托第三方评估等多种方式监督检查,对违规操作、弄虚作假的进行问责,对违规摘“穷帽”的干部依法摘“官帽”。只有纪律严明、奖罚分明,才能持续发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责任编辑:演讲网 yanjiangcn)